泰安市“五项措施”治污减排 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

2023-03-14 469 分享
近年来,泰安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,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,坚持转方式调结构,深入实施新一轮“四减四增”行动,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协同管控,积极开展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,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持续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。2022年,泰安市PM2.5平均浓度为39微克/立方米,O3平均浓度为178微克/立方米,同比分别下降7.1%和3.3%,优良天数254天,比去年增加26 天,空气质量改善排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列第8位。泰安市积极采取“五项措施”治污减排,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。

一是转方式调结构,从源头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。泰安市坚持转方式调结构,深入推进污染物减排。拆除低效燃煤机组3台,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10余万千瓦,全面淘汰35蒸吨/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31台,大幅压减煤炭消费量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,推动新增新能源装机,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90余万千瓦。按时完成钢铁企业产能退出工作,钢铁企业在产工序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,并在中钢协公示;全市3家焦化企业完成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;累计淘汰排放标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5900余辆。

二是瞄准“三个聚焦”,打好大气污染防治“组合拳”。聚焦臭氧与PM2.5协同控制,坚持“夏病冬治”、“未病先防”,利用冬季臭氧“窗口期”,全力开展涉VOCs问题排查和治理设施提标改造,全市完成VOCs低效治理设施改造企业近600余家;120余家企业使用低VOCs原辅材料,使用总量达2200余吨;512家涉VOCs企业自主开展夏季错峰生产。聚焦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,实施秋冬季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全面推行差异化管控,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,坚决不搞“一刀切”。聚焦执法监管力度,全面推行正面清单和非现场执法制度,紧盯污染源在线小时数据超标情况,全市污染源在线超标总小时数由年初的每月3000余小时下降到每月1000小时。2022年以来,泰安市涉气行政处罚案件141件,促进了企业整改。

无人机排查工地与建筑场地

2

现场巡查高污染燃料和违规使用情况

三是创新管控机制,打通大气污染防治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泰安市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纳入市委“六比争先·标旗夺金”重要事项,实行市委常委包保县市区制度。建立考核奖惩、环境约谈、量化问责等制度,成立大气环境管理办公室,布设229个热点网格点位和117个微观站点,利用超级站遥感、无人机航拍、VOCs走航、PM2.5走航等技术,织密大气污染防控网络,提高臭氧和PM2.5协同防治的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管控水平。大气环境管理办公室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000余人次,发现并解决各类环境污染问题900余件,对于探索解决大气污染防治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四是优化“五步工作法”,实施臭氧污染防治靶向治理。采用国内先进的秒级多组份走航监测车,定性定量监测114种VOCs组分,创新实施“走航监测五步法”,形成“科学计划—实施走航—反馈通报—跟踪问效—总结分析”闭环回路,精确识别、判断、定位大气污染源,及时查处违规违法行为,实现臭氧污染靶向治理。泰安市实施“五步工作法”以来,走航企业800余家次,移交问题线索520余个,基本达到预期效果。


走航排查高排放VOCs和大气污染物地点

五是坚持科学治污,积极开展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。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山东建筑大学、上海大学、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十余单位专家组成的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专家团队,综合运用卫星遥感、地基遥感、超站观测、在线实时监测、多卫星火点捕捉等国际领先技术手段,每日推送O3、甲醛、PM2.5等热点数据报告,每周开展会商研讨对过往一周空气质量进行“复盘”、对未来一周空气质量变化进行研判和预报/预警,及时分析问题,密切与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对接联动及时排查与防治。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涉气行业企业并开展专项帮扶行动,逐一指出企业存在的短板和弱项,并提出解决方案,对帮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协助制定技术指南和规范,为泰安市大气环境高水平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
1678794253529670.png

泰安市蓝天